转眼五月了
毕业生们也将迎来求职季
往年这个时候
很多人已经找到工作坐等毕业
但今年受疫情影响
这事儿就被耽搁了
不过好工作不怕晚
一定要谨慎求职
避免掉坑!
求职陷阱一:乱收费
小张在网站上看到一个招聘信息,但在注册会员和查看岗位具体信息时,被多次要求缴纳注册费、保证金等等,前后花了两千多元,却没能等来面试通知,再联系客服时,发现已经石沉大海。
检察官提示
网络平台广阔便捷,但是网上的招聘信息良莠不齐,大家一定要反复查证,提高鉴别能力,避免上当受骗。
1、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网络招聘平台,即便发生纠纷,也能寻求比较可靠的解决方案。
2、检查一下平台的人力资源机构资质,一般正规招聘网站,都可以在网站上找到它的营业执照、网络备案手续等。
3、如果有收费项目,就算是小数额也要提高警惕,要了解收费标准和依据,支付费用时也要索取发票或收据,检查上面的公章是否和收款单位一致。如果遇到诈骗或纠纷,这些可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。
4、求职意味着你已经踏入社会,要学习如何阅读法律文件,规避风险、保护自身权益很重要。签订任何书面协议、合同时都要认真仔细看条款,特别是金额、时间、数量等条款,不要因为条款太多,或者不好意思多看草草翻过就签字。
求职陷阱二:假兼职
大四的小孙被拉进一个群,原来这是一个帮助网上购物平台刷信誉的兼职群,小孙看到前辈们都在群里晒刷几单挣了上百块,有些心动,他想正好在找工作之余刷刷单,挣点外快。他先做了几单,发现佣金支付及时,就放下了戒备心,后来他刷下一单5000元的商品,等待250元佣金到账,结果却是5000元商品和250元佣金都没有然后了。
检察官提示
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学生赚快钱、赚钱容易的心态,实施诈骗行为。
1、门槛低,只要会网上购物就行,通常是同学间一个带一个,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。
2、高额返现,高额佣金,即时到账,谁能拒绝得了?同学们一定要谨记,天上不会掉馅饼,遇到类似这种兼职,切记要警惕。
3、刷单本就是违背相关平台管理规定和基本的商业道德、诚信原则的行为,无视规则,反过来就会被规则抛弃。
求职陷阱三:扣证件
办理入职手续时,有些用人单位会向同学们索要身份证、文凭等证件,声称要办社保、工资卡等等,并且扣留后不返还。
检察官提示
《劳动合同法》第九条中明确规定: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,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,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。
用人单位有权现场核验我们的身份证、学位证、毕业证等材料的原件,但是不能以任何理由扣留。如果要求你留下相关证明的扫描件或复印件,也要注意在文件上标注此证件的使用用途,避免盗用或挪用。
求职陷阱四:培训贷
没经验怕找不到工作?可别盲目找培训机构,现在有些培训机构声称培训后包就业,或者帮你推荐到知名企业就业,当然这么好的事,收费也不便宜。
检察官提示
实际上这种培训机构可能并无培训资质,在收取高额培训费,结束培训后给你一张难辨真伪的培训证书。这类陷阱危害大、隐藏深,利用了同学们急于找工作、想要培训就业一步到位的心理。
1、就业前培训可以有,但要弄清这些机构的合法资质,拒绝黑培训。
2、打铁还需自身硬,不要幻想一步到位,工作技能也是逐步提高的。
3、如果遇到这种黑培训,也别忍气吞声,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,向有关部门举报、申诉等。
求职陷阱五:非法传销
小星的一个同学给她介绍了一份工作,她花2800元购买了一份“产品”加入了这个前景光明的“神秘”组织。成为基层业务员后,她每日接受致富培训,深信跟着组织能赚大钱,拉人越多越赚钱,小星还拉了自己同学入伙,直到后来,她才知道这是非法传销。
检察官提示
近些年国家对非法传销打击力度越来越大,大家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高。所以许多传销团伙把目标放在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身上。
1、非法传销组织的主要特征就是“拉人头”,通过各种形式收取下线人员的金钱。收钱的操作很迷惑,虚拟商品、推广APP等,学生难辨真假。
2、警惕别人突然叫你去陌生城市。“拉人头”通常是拉熟人,打着介绍工作、面试等旗号,还有请同学来旅游、网友奔现、网恋等方式,吸引大学生前往传销组织据点,以便对其进行人身控制。
3、如果真的身陷传销组织,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,再伺机与外界联系,尽快报案。
小贴士
求职不掉坑
1、健康的就业观念。抵制走捷径、一步到位、钱多事少、走后门等不良风气。
2、要花钱的时候,就是你需要提高警惕的时候。
3、踏入社会,没人再事事为你把关,要学着对自己负责,从认真阅读每一份协议,深入了解每家用人单位开始!